福建头条网 / 头条科普 / 正文

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啊

2024-04-01 20:52 阅读了

  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海尔集团不是国企的。

  关于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以及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啊,海尔集团是国企吗,海尔集团是什么级别国企,海尔是国企还是央企,海尔集团是私企吗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小知识:

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

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

  海尔集团不是国企的。

  海尔集团不是国企,海尔集团是中外合资,外方是德国海尔集团,是国有企业转型的合资企业。

  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中国一家著名的家电品牌,由张瑞敏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青岛。

  旗下产业涉及冰箱、家电、家居、生物制药等领域,主要覆盖冰箱冷柜、洗衣机、智慧家电和定制产品等八大品类。

  海尔集团并非是国企,也不是民营企业,而是中外合资的企业。

  海尔集团自1993年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后,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目前海尔集团的总市值已经达到了1016亿。

海尔老总是谁

  张瑞敏,山东莱州人,全球著名企业家,创建了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现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因其对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而受到国内外管理界的关注和赞誉。

  世界一流战略大师加里·哈默评价张瑞敏为互联网时代CEO的代表。

  张瑞敏连续当选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15年11月,张瑞敏应邀到伦敦参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颁奖典礼,张瑞敏被授予Thinkers50杰出成就奖之最佳理念实践奖,是唯一一位且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企业家。

  与此同时,张瑞敏还入选了2015年度Thinkers50榜单,是唯一同时获得两个奖项的中国企业家。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的成功故事

  1984年刚到海尔,为了借钱给工人过春节不得已与有钱的朋友豪饮,大醉。

  但这年春节工人按时领到了工资,还破天荒地每人分了5斤鱼。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成立前的名字叫青岛电冰箱总厂,已亏损147万元。

  15年后,海尔成功成为一个拥有产品包括42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增长。

  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成功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

  2001年,集团工业销售成功实现600亿元。

  据全球消费市场调查研究权威机构Euromonitor发布的2001年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排名,海尔在白色家电制造商中跃居全球第五。

  目前集团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电热水器、吸尘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海尔的成功堪称一个神话。

  从1984年底到2000年,海尔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1995年以来累计上缴税收52亿元,企业品牌价值达到330亿元,在2000年又创下了全球营业额4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利税30亿元这一令人惊叹的数字。

  而这个神话是以张瑞敏为首的创业者们以百折不挠、争先恐后的共产党人精神、民族企业家精神所成功创造的。

  1984年,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还仅是一个集体小厂,亏空达147万元、年销售收入仅348万元。

  守着一个烂摊子的600名职工,已是人心涣散。

  在连换三任厂长仍然病入膏肓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26 日,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正式走马上任,担任这个小厂的厂长。

  对那时的张瑞敏来说,这绝对是一种临危受命。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

  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它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它产品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冰箱成功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为了做好每一个产品,张瑞敏要求员工每天比昨天做得更好。

  他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一块钱存到银行里,如果它的利率是1%,按复利计算,到70天的时候,连本带利就变成两块钱。

  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比昨天高1%,70天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一倍。

  因此,每一位海尔员工每天把每一件事都要成功做到位。

  企业成功扩大了,张瑞敏又酝酿出斜坡球体论,即一个企业在越做越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不能让球从坡上滑下来,要不断提升基础管理。

  另一个是上升力,即创新,继续让球往上滚动。

  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

  1992年后,海尔大胆决策,筹建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1995 年,张瑞敏率领5000名员工将海尔总部东迁至青岛高新区,实现了海尔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转移。

  也正是依靠这种上升力,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共盘活了包括5亿亏损在内的18亿资产,企业全部扭亏为盈。

  红星电器厂原是生产洗衣机的工厂,被海尔兼并时净资产只有一个亿,但亏损为2.5亿,兼并后海尔只派了三个人去,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兼并当月亏损700万,第二个月减亏,到第五个月即盈利100余万。

  后来,这个案例便成了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案例。

  先难后易创新思路的实施,成功成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先导

  海尔要成功走出国门,如何走出去?张瑞敏提出先难后易的思路,敢于先到要求最严格的国家去销售,去生产,后到发展中国家去。

  90年代,海尔为了进入德国市场,认证工作做了一年半,通过认证之后,将冰箱运到德国。

  海尔冰箱出口德国市场后,正好碰上德国的检测机构对德国市场上的全部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海尔第一位。

  他们一共检测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多就是两个加号,海尔得了八个,第二名得了七个。

  在这个阶段,海尔不是靠低价格打进国际市场,而是靠当地的消费者认同海尔品牌。

  海尔人就是这样逐渐打进德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开始了国际化战略。

  在200升以下的海尔冰箱已占到美国市场份额的25%时,张瑞敏又大胆决定,要在美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

  如今,设在美国南卡州的海尔工厂,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

  同时海尔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按照美国本土化的要求进行设计。

  最近,张瑞敏又提出了市场链理论:市场链是对中国企业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一种变革,其核心是将外部竞争压力转移到内部来,每一个人不再对他的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

  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他的市场。

  人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是上道工序的市场。

  张瑞敏就是这样,以不断追求成功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凝聚着3万多海尔员工的心。

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海尔集团是国企还是央企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