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头条网 / 旅游头条 / 正文

及时之上更添暖意——在八闽大地感受“气象”精细服务的生动实践

2024-04-15 12:09 阅读了

新华网泉州8月19日电(记者于子茹)“蓝眼泪”观赏时间表、茶叶盒印上二维码、各种各样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景区内的LED气象显示屏……在福建,涌现出许多“神器”,让气象服务在及时之上更添暖意。而这些只是气象部门以服务来落实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福建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不断夯实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延伸气象服务触角,将天气预报做细、做精、做深,默默守护着八闽安澜。

图为九仙山气象站

气象助游

打造旅游经济“新动力”

提到德化,许多人第一印象是“世界瓷都”。如今的德化又多了一个“标签”——天然氧吧。

千年古县德化,素有“高山绿城”之称,景色宜人,空气、水环境质量长期领跑福建。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德化走出一条特色旅游乡村振兴之路。

位于德化西北部的九仙山,奇石兀立、怪石遍布、峰峦竞秀,风景如画。尤其是雨雾凇、云海等景观吸引大批周边地区游客、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可欣赏到这些美景却要全凭运气。

“有些游客在网络上看到晒的图才赶来,雨雾凇都融化掉了。”九仙山风景区经理蔡惠山说,有时受天气因素影响,雨雾凇、云海持续时间较短,不少慕名而来的观景人常会败兴而归。

改变,发生在2019年。那一年,泉州市气象台推出雨雾凇、云海等高山旅游气象景观专题服务产品,提前48小时预报,让游客观景不走空、不空走。以首次预报为例,九仙山游客量比常日增加近8000人。

九仙山气象景观精准预报,成为福建气象部门精细化服务旅游业的生动注脚。如今,在福建,“蓝眼泪”、日出日落、观星赏月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产品一个接一个连续推出。在此基础上,去年3月创新推出的全国首份“海天景观旅游气象专报”,给来闽游客提供更多元的游玩选择。

可以说,“气象力量”,正成为拉动福建旅游经济的一个“新动力”。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逐渐富了乡村群众的“钱袋子”。

平潭县北港文创村,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渔村,落后、贫瘠。现在这里依托“蓝眼泪”、石头厝、海岛风景等景观,发展为闻名全国的旅游小镇。

“每年4至5月是‘蓝眼泪’爆发期,年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村里的民宿时常‘一房难求’。”平潭县北港文创村书记陈柏松告诉记者,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超3300万元,人均收入增长1.2万元。

气象景观预报在旅游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一项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福建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62.3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6%、5.3%。

安溪茶园里的小气候站

气象赋农

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从前,刘金龙最怕的就是下雨。现在,他不怕了。

种了40多年铁观音的刘金龙,是安溪当地有名的制茶师傅,拥有一个1000多亩的茶基地。以前,他靠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去采茶。

安溪,中国乌龙茶的故乡、铁观音的发源地,主要出产春茶和秋茶,采茶时间分别为5月立夏节气前后的20天和10月寒露节气前后的20天。

在制茶师傅眼中,铁观音是一款“好喝却不好种”的茶,因为其采制期间对天气的要求高:只有天气晴朗,采摘下来的茶叶水分少,制作出来的茶品质才好。而乌龙茶制作采用的是半发酵工艺,发酵过程同样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

没有天气预报的辅助,刘金龙告诉记者,采茶、制茶就像是在拆盲盒——天气好,收入高;天气不好,一年都可能白忙活儿。

这不单单是刘金龙一人的忧愁,也是安溪全县农民的烦心事。安溪全县有茶园60万亩,80%以上农民从事茶叶产业,已形成完整的茶叶特色农业产业链。安溪县县长刘永强算了一笔账,采制茶期间如遇台风、暴雨等天气,全县一天的损失就达一亿元。

是靠天吃饭,还是人定胜天?这不仅关乎农民钱包,更关乎茶产业永续发展。

民有所需,“气象人”就有所为。近年来,安溪县气象局将为安溪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作为工作发力点,在全县建设61套自动监测站、在茶园建立13套小气候站,让茶树从种到收都有了“指挥棒”。

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小气候站,观测茶叶生长期各气象要素,为茶农安排采摘时间提供建议;在重大天气过程之前,通过电视滚动字幕、电话、短信、微信群、LED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告知茶农天气情况信息;茶叶采摘期推出茶叶气象服务专报,提供未来天气趋势,进行晴雨、气温、湿度等要素的预报……

现在,安溪茶农接收的气象服务越来越精、越来越细。

两年前,安溪在全省率先开展首个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在每个茶叶的包装盒上,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就能查看到茶叶生长期间的温度、降水、湿度等天气情况。

刘永强告诉记者,通过启动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实行“一品一码”,进一步提升了安溪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根据市场调查,认证后的茶叶市场价格提升了10%-20%。

九节礁灯塔自动气象站

气象护航

为出行者撑起“保护伞”

盛夏,烈日炎炎,厦门港船舶往来穿梭。

作为福建省港口群龙头,厦门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创历史新高,跻身全球集装箱港口第十三位。

“航运和港口是气象高敏感行业,尤其是船舶从公海到进入港口这一过程,船长需要高度紧张地盯着航道情况,包括周边的船舶动态、航区气象变化等,一有疏忽极易酿成事故。”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说。

其中,最令船长有压力的航行地段还是在九节礁。

九节礁,厦门港口主航道上的咽喉之地,特定季节时常有平流雾,周围地区则可能晴空万里,极易影响船长的判断,气象观测的需求迫切。

2020年6月11日,厦门市气象局在九节礁上建造了中国首座灯塔气象观测站——“丝路海运”自动气象观测站,滚动为进出港货船提供天气服务信息。至今已运行两年多,累计为超过10万艘次的进出港船舶保驾护航,雾天的通航效率提升了至少10%,港口生产、船舶运营、货物流通等悉数受益。

厦门港,是福建气象服务从湛蓝天空延伸到蔚蓝海洋的缩影。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达3700多千米,大大小小的海岛遍布闽东地区沿海一线。海上,“风云”变化莫测。海岸,易遭台风、大风和暴雨。

近年来,福建省气象局一直致力于海上大风、海雾和海上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的提升。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为重要支撑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大大提升了海上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准度。

气象保障服务的提升并未因此止步。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所在的台湾海峡,是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逾300天。16多公里长的大桥上,有时桥头还是视野开阔,行至桥中却忽然出现团雾,这就需要更加精密的气象监测信息。

今年7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主动与大桥交警大队协商气象自动站安装事宜。一个月后,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段首个自动气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昔日风暴海域变通途。

放眼八闽大地,一个个气象监测器为人们撑起海上交通的“保护伞”。1376个沿海自动气象站,台湾海峡海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海上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福建气象人正奋力打造“海上福建”气象服务保障样板区。

及时之上更添暖意——在八闽大地感受“气象”精细服务的生动实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